重慶市銅梁區巴川街道六順花園門口,幾位晨練結束的老人在黃葛樹下聊起天兒來:「老李家兩口子什麼時候回來?」「快了!昨天晚上我在《新聞聯播》里看到他們了,習總書記還和他們握手哩!」
一個小姑娘拿著零錢走來,看到樹下空空,失望地念叨著:「都4天沒吃到‘包子婆婆’的包子了……」
4年來,李其云和陳淑梅夫婦用勤勞的雙手蒸出了近100萬個美味包子,在方圓十里不知道圈了多少粉。不過,有一件事搶了包子的風頭——他們獲得了一個國家級的榮譽。
2017年11月,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陳淑梅和李其云被評選為道德模范誠實守信人。這金閃閃的獎章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替子償債的辛酸故事。
01 兒子去世,欠巨債,這個家風雨飄搖陳淑梅和李其云十幾年前靠賣包子養家,他們的獨生子叫李道生,一家人一直過得其樂融融。
2005年,兒子娶妻不久,大孫子星星便出生了。眼見家里的開銷越來越大,2006年,李道生在重慶銅梁城區開了一家塑鋼門窗加工店,生意不錯。不久,他在城里買了房,讓父母把包子店關了,一家5口住在一起,日子談不上寬裕,倒也算溫馨。
2009年,小孫子浩浩出生了,老兩口便安心在家帶兩個孩子。然而,也是從那年開始,塑鋼門窗的生意越來越冷清,李道生因此虧損了30多萬元。那段時間,陳淑梅患上多發性肌炎,住院治療的兩個月便用去近10萬元。
原本就緊巴巴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兒媳提出了失婚。李道生因為失婚遭到了巨大的打擊,陳淑梅只能和丈夫不斷安慰、鼓勵他,幫他打理塑鋼門窗生意。在父母的幫助下,李道生漸漸振作起來,因為欠了不少錢,他開始瞞著父母去幫一家建筑公司開水泥罐車賺外快。
後來,李道生偶然結識了小琴,兩人開始談婚論嫁。陳淑梅把小琴當自己人,家里的財物也不瞞著她。但小琴卻是個「有心人」,那雙眼睛早已把李家所有財產都算計得一清二楚。
有一天,李道生準備跟小琴去買些新婚用品,但小琴的電話一直處于關機狀態。陳淑梅心緒不寧地回到房間,意外發現家里裝著所有銀行卡、存折和身份證的塑料袋不見了,她一下子就慌了。
當天晚些時候,李其云和兒子去銀行詢問得知,果然是小琴取走了他們家所有的錢。在這個時候,因為債主催得緊,李道生迫不得已把房子抵押給了債主。
一家人正盤算著托人找小琴或者求助警方將錢拿回來。誰知一場橫禍突然飛來:2013年4月18日,李道生爬上水泥罐車整理檢修時,不小心從車頂跌落,頭部受重傷,搶救無效身亡。陳淑梅和李其云在家里接到這個噩耗后,當場暈厥過去。
02 兒子,放心走吧!你的債爸媽來償
「奶奶,爸爸去哪里了?是去找媽媽了嗎?」小孫子浩浩數天不見爸爸,忍不住問道,陳淑梅不知道怎麼回答。稍懂事些的大孫子星星拉著弟弟輕聲說:「別去吵奶奶,奶奶這幾天一直在哭。」聽哥哥這樣一說,弟弟馬上也安靜了。
看著兩個懂事的孫子,陳淑梅和李其云悲痛的心里總算燃起了一絲光亮。他們擦干眼淚,把兒子的欠債算了一下,先借的先還。陳淑梅夫婦算了一晚上的賬,越算越睡不著,他們沒想到兒子欠的債會那麼多。再加上房子抵押給了債主,騙子小琴卷走了家里的錢……家里欠債多達67萬元。
陳淑梅夫婦用兒子的死亡賠償金贖回了房子,算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依舊負債37萬元。
聽說李道生去世了,第二天,很多債主便氣勢洶洶地找上門來把借條甩在陳淑梅面前:「這些都是你兒子借的錢,你可不能賴賬啊!」「你兒子沒了,他的債可不能不算!」
面對一個個上門討債的債主,陳淑梅夫婦鄭重承諾: 「你們的錢都是血汗錢。只要借條上有我們兒子的簽字,我們都認,一分也不會欠!」
還有親戚這樣出主意:「反正借條上是你們兒子的簽字,索性‘賴’掉算了。」「人可以缺錢,但不能缺德啊。」陳淑梅夫婦不同意親戚的提議,堅持負擔起兒子的欠債,他們又拿出剩余的家產和自己的養老金湊了湊,還給了部分債主。
風風雨雨中,也有讓陳淑梅夫婦感動的事。有兩名債主在得知陳淑梅家的遭遇后主動提出欠款作廢,并把李道生寫的借條撕了。陳淑梅說:「借條撕了,錢還是欠著的,謝謝你們的好心,等我們湊夠了錢一定會還的。」親朋好友暖心的話和舉動,讓陳淑梅夫婦看到了希望,但他們堅持還債的心卻無比堅定。
在城市里該如何謀生?在農村住了大半輩子的李其云一無所知,他只能在小區周邊撿破爛,去附近工地當力工。57歲的他佝僂著腰,早出晚歸累得腰酸背痛,一天只能換來50元的報酬。
在小區鄰居的幫助下,陳淑梅在一家洗衣店找了份兼職。為了多掙點兒錢,陳淑梅加倍努力地洗衣服,雙手每天浸泡在水里搓揉。工作半年多,她就患上了關節炎,手一沾水就鉆心地疼。
盡管工作辛苦,但只要每個月能領到1400元工資,陳淑梅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把自己的工資和丈夫的1500元工資小心地保存在一起,她握著皺巴巴的鈔票喃喃著: 「兒子啊,你放心走吧!家里還有我們呢,你的債,爸媽幫你償!」
03 擺小攤,賣包子,誠信老夫妻讓愛如潮水為還債,陳淑梅和李其云省吃儉用,一家四口每月的生活開銷只有900元。盡管雙手關節疼痛難忍,陳淑梅依舊不舍得花錢去醫院,只是在藥店里買點兒止痛藥挺著。
平日里,陳淑梅都會接完兩個孫子放學回家后再去菜場買菜,因為這個時候才有便宜的剩菜賣。考慮到孩子們畢竟是在長身體的時候,陳淑梅隔三五天買些肉回家做給孩子吃,他們夫婦連肉末都舍不得動。
星星和浩浩都長得瘦瘦的,陳淑梅抱著孩子忍不住流眼淚:「要是你們爸爸在,看到你們這麼瘦,該怪我這個奶奶了。」可是兩個孩子卻拍拍她的肩安慰說:「奶奶,您知道嗎,瘦點兒的男生才帥!沒事,我們一起幫爸爸還債吧!」
陳淑梅和李其云每天都得出門打工,節假日都得不到休息。兩個孫子放假的時候沒人看管,陳淑梅只能狠狠心把他們反鎖在家里。「孩子沒人管,我的手關節越來越疼,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我得找一個既能照顧孩子,又能掙錢的活兒。」
以前和陳淑梅夫婦同村的老朋友王守富提議:「你們以前不是賣過包子嗎,不如重操舊業。在家里一邊做買賣一邊看孩子,還能還債!」夫妻倆豁然開朗,2014年春節后,開了一個早餐攤,專門賣各種包子、饅頭和稀飯。
從那個冬天開始,每天早上5點不到,陳淑梅夫婦就摸黑起床,和好50多斤的麥面,然后燒水、做餡兒……畢竟有著多年練就的好手藝,夫婦倆做出來的包子餡兒大、皮薄、多汁,醬肉、鮮肉以及其他3種蔬菜餡兒仿佛能從晶瑩的皮里透出顏色來,老遠就飄著香氣,吸引了很多人起大早排隊來買。
蒸好第一批包子,陳淑梅和李其云把它們裝在大盒子里從6樓的家中抬到樹下,擺好攤子,然后重返樓上,幾步一歇地將重達六七十斤的裝滿稀飯的大鍋小心翼翼地抬下樓。剛出鍋的包子熱氣氤氳,映著老兩口不斷滑落的汗珠,構成了這個家里每個清晨都會上演的動人畫面。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居民知道陳淑梅夫婦賣包子替兒還債的故事, 大家感動于他們夫婦這份誠信和堅守的精神,紛紛前來買包子,身體力行地表示支持。
王國梅大姐家住在距陳淑梅小區兩三公里外,下班后經常特意繞路來買包子,一買就是20多個。一來二去,她和陳淑梅夫婦也很熟了。陳淑梅問:「你每次買這麼多包子,家里有多少人啊?」王國梅笑著說:「我經常分給鄰居們一起吃,幫你們宣傳。他們覺得好吃就都會來買,我跟他們講起過你們的故事,大伙兒聽了都特別感動。」
陳淑梅知道,包子攤的老顧客中,有很多像王國梅這樣的好心人。小區附近的居民對他們熱心又信賴,就連白手起家用的這套蒸籠都是附近一位飯店老闆送的。
2015年夏天,陳淑梅蒸饅頭時不小心摔倒,左半邊身子被開水嚴重燙傷,皮膚潰爛。回憶起那段時間,陳淑梅的臉上竟然帶著感激的微笑:「我燙傷后的兩個月里,全靠鄰居們幫我老伴兒買食材、做包子、擺攤叫賣,大家對我們真的是太好了。」
李其云說: 「所以,我們更要憑著良心做包子,食材和衛生一定要保證,賺少一點兒沒關系,只要每天能有錢賺,總有一天我們會替兒子還清債。」
年復一年,市場上的其他包子早已漲到一元以上。但陳淑梅夫婦為了感謝這麼多好心人對他家的支持和幫助,始終堅持只賣5毛錢一個。
雖然擺攤賣包子很辛苦,但每天可以賺七八十元,日子過得踏實,生活也充滿了希望。如他們所愿,包子攤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夫婦倆把每一分錢都積攢起來,逐漸還清了債務。他們還經常給貧困學校的孩子們提供早餐,用他們的話說,這叫 「用大家的暖來暖大家」。
在2017年11月9日公布的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名單上,陳淑梅和李其云榜上有名,受邀赴北京領獎。「做夢也沒想到,能夠去北京,還能見到習總書記呢。」兒子去世4年多了,老兩口也4年多沒有穿過新衣服了。在去北京的前兩天,陳淑梅拉著丈夫到大商場小小「瀟灑」了一把,一人買了一套體面的新衣服。
領完獎的陳淑梅和李其云回到重慶,街坊們也早早等在了小區門口。老兩口剛一進門,就被大家的思念、祝福和溫暖團團圍住了。
脫下干凈板正的新衣,換上平時干活兒常穿的舊毛衣和圍裙,在廚房整理蔬菜和面粉的陳淑梅念叨著: 「這錢啊還得完,可欠下的情還不完。這些年大家給我們的溫暖,我們會永遠記在心里。誠實地做買賣,守信地做人,兒子雖然不在了,但我們的家還在。」
陳淑梅和李其云夫婦在兒子舉重債卻不幸身故后,沒有賴掉一分錢欠款,在花甲之年憑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做包子還債。
他們「信以立身,誠以待人」的精神是這個浮躁而又功利時代的一股清流、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