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盲人在外漂泊半輩子,以乞討維持生活,中年過后回到家里,過起了幸福的生活。
他叫彭德舉,今年84歲。
1938年,他出生在重慶黔江一個名叫鯉魚池的村子里,那時候,他們家有良田百余畝,年產糧食上千擔,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
在他十歲左右的時候,眼睛忽然出了問題,視力逐漸衰退。就算他家很富裕,無奈處在那個落后的年代,醫療條件極度落后,家里再有錢,也請不到一個好醫生。
因此,他的眼病迅速惡化,很快他的雙眼就失去了光明,成了一個殘障人。
解放后,他們的家沒了,父親被送到外地勞動改造,這一去,便和家人失去聯系,再也沒有回來過。
上世紀60年代初,他的家鄉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空有良田萬畝,到頭來也顆粒無收,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極其困難之中。
村子里的許多人都選擇外出求生,二十幾歲的彭德舉也不例外,就算是個瞎子,行走極為不便,但他還是決定要出去闖一闖。
他想,橫豎都是挨餓,走出去也許還有活下來的機會。
因為看不見,人們不愿捎帶他這個累贅,他只有單獨行動。從踏出家門的第一步開始,他便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四處流浪。
哪里人多,他就往哪里走,路上碰到好心人,給他分一杯羹,舀一碗水,也就勉強填一下肚子。
每逢什麼地方趕集,他便去集上,因為趕集的人多,好心人也多,總有好心人會給他一口飯吃。
盡管經歷了無數的饑餓,總算熬過了那個饑荒之年。
老百姓的生活慢慢好起來的時候,他挨餓的日子就明顯減少了。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但能討到飯吃,還能找到錢用。
趕集的時候,找個位置一坐,人們就給他一些零花錢,一天下來,十幾元至幾十元不等,最好的時候還超過了100元。這樣下去,他就不愁吃喝了。
在流浪的過程中,彭德舉結識了一對殘障人夫妻,他們也帶著兩個孩子四處乞討。見夫妻倆負擔重,他主動承擔幫他們養一個孩子的任務。
就這樣,他領著那個孩子四海為家,先后到過四川、湖北、湖南、貴州等許多地方。
走到哪里天黑,就地找一個小旅館住下,每天要到的錢,供兩人的吃住綽綽有余。
等積攢的錢多了,他們就租用一間小屋,自己開火煮飯,住上幾個月后,又另尋新的地方。
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外出,晃眼間便過去20多年,他帶著同伴的孩子從幾歲養到20歲,成了一個大小伙子后,他把孩子送了回去。
在此期間,他住過山洞,睡過牛圈,喝過臟水、吃過餿飯。更讓人不敢相信的是,他們還遭遇過竊賊,好不容易積攢了一點錢被偷了個精光,讓他們又挨餓了好幾天。
幾十年的流浪生活,讓他飽嘗了人世間的艱辛和疾苦。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重視對流浪人群的救助,彭德舉也被送回老家。當地政府給他建了一棟棲身的房屋,把他列入農村五保人員,每月還發放生活補貼,讓他不用乞討就能吃到飽飯,穿得暖和。
如今,啥事不干,每月得到的各種補貼加起來超過千元,每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年逾8旬的他身體較為健康,雖然雙目失明,但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每當想起自己的身世和前半輩子所受過的磨難,老人家就感慨萬千,嘴里不停地夸贊這個美好的時代,讓他這樣的人也過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