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無條件的溺愛,是造就巨嬰的罪魁禍首,溺愛不是愛,真正的愛是包容和成全。
美國教育提倡 「二十碼法則」,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保持「二十碼」的距離。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不需要包辦孩子的一切。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放手讓孩子去鍛煉,讓孩子擁有選擇和決定權,這樣孩子才能慢慢成長起來,避免巨嬰的悲劇。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方式有千萬種,不管怎樣去愛,父母想要孩子過得更好的出發點都是一致的。
很多育兒的言論都在為家長敲響警鐘,因為有太多的父母忘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儘管今生叫自己一聲「爸爸媽媽」,但孩子其實只是借助父母這個載體來到世界上,而出生後的發展則會到達父母可能需要仰望的高度。
有多少家長正在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實際上卻做著干涉孩子,掌控孩子一切的行為?不捨得讓孩子做家務,即使孩子犯錯也不捨得批評孩子……
可是這樣的家長無疑會養出「巨嬰」,這是近些年很流行的一個詞,意指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是心理年齡卻沒有成熟,依然凡事都過度依賴父母。
在河南,就有這樣一個巨嬰,名叫楊鎖,因為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可想而知出生後的楊鎖受到了家裡多大的重視。
楊鎖在8歲以前,幾乎沒有下地走過路,不管去哪裡,不是被父母背著,就是被老父親挑著擔子坐在裡面,生怕他被累到。
儘管楊鎖很聰明,可是學校裡的老師都不敢教育他,因為說重了一個字都會被楊鎖的父母討說法。
至于家務活,楊鎖更是從來沒沾過手,因為父母總是會對他說:「你去玩吧,不要累著,這都不是你幹的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楊的母親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後還是拋棄了孩子走了。母親這一走,小楊沒有了人照顧,也沒有了經濟來源,就開始嘗試工作,每份工作都是幹不到一天就辭職,而最後乾脆不工作,直接靠變賣家產維持生計。
鄰居看他可憐,送肉送菜給他,他也「懶」得煮,最後這名23歲的「巨嬰」被自己給餓死在家中。導致悲劇發生,正是因為小楊的父母,太過沉重的愛,把自己的最愛,變成了「罪愛」。
就這樣, 楊鎖度過了可以說是皇帝般的十三年。在楊鎖13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楊鎖卻沒有因為父親的離去而成長起來,不僅不幫媽媽分擔家裡的活,而且稍有不如意就會對媽媽打罵。
最後,在楊鎖18歲那年,媽媽因為勞累過度,油盡燈枯,也帶著對兒子的不放心離開了這個人世。
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的楊鎖,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生活,最終只能投奔表哥,卻因為受不了累而跑回了家。
最後, 楊鎖靠表哥的送飯維持基本的溫飽,可是隨著表哥的結婚,楊鎖依然十分懶惰,不為自己的將來考慮,最終在2009年的一個冬天,楊鎖被發現已經死在了那個破敗的家裡。
不得不說,楊鎖的這一生實在令人唏噓,只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因為父母沒有盡到該盡的教育義務,楊鎖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並且因為這種溺愛最終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現在的社會中,就在我們身邊,巨嬰其實並不少見,比如一些大學生週末打包髒衣服郵回家給媽媽洗,有的人即使參加工作了依然需要父母照顧日常起居,甚至有些人已經做了父母,依然還在啃著老。
這個群體之所以這麼龐大,是因為TA們背後的父母曲解了愛孩子的意義,真正的愛是要教會孩子成長,而不是代替孩子去面對TA們本應該自己面對的困境和挫折。
最愛其實是「罪」愛
作為父母,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當把最愛變成了溺愛、「罪」愛,還能成為是愛嗎?愛孩子是讓他擁有獨自生活的能力,是讓他擁有在不在父母身邊,都能過得很好的能力。而不是離開父母,就生活不去了。這不是愛,而是傷害。
因此建議所有父母,愛孩子一定要注意尺度。在愛的同時,教會孩子有自理能力,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會自己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這基本的生活能力,是一定要教會孩子的。
愛孩子就不要讓他成為「巨嬰」
現在很多成年人都變身為「巨嬰」,有著成年人的身體,但是思想、行為及其不成熟。凡事都依賴父母,都需要父母拿主意。這樣是不行的,因為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我們總是要離開的,終歸只會剩下他一個人。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會的都交給他。這樣,他才不會是溫室的花朵,見不得一點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