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1月12號, 央視新聞官方網頁就發表了一篇名為《當之無愧的感動中國人物—張菲》,來報導和描寫 張菲當時的境況。
根據文章報導的描寫, 張菲剛接受到了來自于社會熱心人士所捐獻的一套三房兩廳,在當時價值七萬多的房子,來自各方的共計七八萬元的捐款,和普寧市公安局長親手給出的一份特殊而又極其 珍貴的禮物——戶口名簿。
張菲是誰,她為何會收到這些捐贈,為何會被CCTV撰文報導,而對常人來講再普通不過的戶口名簿,為何對她而言會如此的珍貴?
出生在山東的張菲從小便沒有與一般孩童一樣的生長環境, 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她在孤兒院裡度過了人生最初的幾年時光。
很快養母的出現給了年幼的張菲一絲光明,養母很喜歡這個心地善良的小女孩,在家中對張菲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
可惜天公不作美,張菲並沒有能在這樣的呵護下長大成人。 在她10多歲時,養母便因為身患疾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
養母並沒有伴侶,其親人也不願意接受這個本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女孩, 張菲再一次的無家可歸,她沒有選擇回到那個印象並不很好的孤兒院, 而是開始了在城市中的流浪生活。
不到十歲的小女孩,獨自流浪在城市之中,居無定所身無分文, 只能依靠拾荒來勉強維持著生計。
張菲在他人面前並不願意過多地提及那一段時光,而想必其中的艱辛定是遠超他人想象,只有張菲懂得其中滋味。
不論是怎樣的艱難,張菲還是熬過來了。時間如同白駒過隙, 張菲來到了二十六歲的年紀。也是在這一年張菲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張菲當時的心情還是很復雜的,一邊是對著面前這個被父母遺棄了的孩子,心生憐憫,一邊是當下的拾荒生活連自己一人都只能勉強度日,要是再撿一個孩子,那之後的生活要怎麼維持,張菲無法想象。
本來已經轉頭離開的張菲,腦海中浮現了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的各種艱辛和不易,想讓孩子被家境更好的人家撿走,更害怕無人理睬的孩子就這樣在外面凍餓而死, 張菲最終還是選擇折返,抱起了這個幸運的嬰兒。
事情一旦有了開始,便發展得一發不可收拾,截止到央視2007年初的採訪, 張菲已經先後收養了12名棄嬰,最大的已經是21歲,而最小的僅是一個月。
雖然期間有四個孩子在離開張菲後就一直沒有回來,但現在張菲要維持的仍是一個九口之家。
拉扯這麼多的孩子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那時的一家人還擠在一間十來平方公尺的狹窄小屋裡,屋子外面堆積的就是張芳撿來的各種廢品。
房間內光線昏暗,沒有什麼傢俱就更不要提大件的家電了,唯一還算值錢的是放在桌上的那個有些生銹的電鍋。
門口的惡臭不斷向屋內飄來,屋子裡的嬰兒沙啞的哭泣聲,昏暗的光線下張菲緊皺的眉頭, 這些元素構成了一幅扭曲的畫卷。
記者問張菲,為什麼自己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仍願意收養這些孩子。張菲在短暫的沉默之後說:
「我是一個撿廢品的,連廢品都撿了,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小生命?我不管他們,他們就會餓死的。」
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一樣, 張菲在被提名為感動中國人物之後,事蹟被更多的人們知曉。也收到了來自政府和民眾的各種捐贈和幫助。這些財物對她而言無異于是 雪中送炭「有大家關心,孩子今後有靠了」。
張菲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經歷很短,但她也深刻地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省吃儉用把孩子們送去學校,想讓他們依靠著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時張菲最大的孩子已經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上的開銷也可以自己負擔了。
如今張菲的年紀已經是60多了,許多的棄嬰在張菲的撫養下,相繼長大成人,也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但令人震驚的是,他們其中的大多數,非但沒有在有了工作之後,回來贍養自己的「媽媽」改善兄弟姐妹們的生活,反倒是主動和張菲斷絕了聯繫。
根據大量的資料統計分析,棄嬰這個社會身份屬性,很容易在孩子之後的成長過程中形成長期的心理影響。
其中就包括了 對家庭關係的不信任,和對過往經歷的不認同以及逃避。道理和資料是一回事,當他們真正的發生了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當那些孩子離開自己身邊時,張菲本來是帶著驕傲的情緒,看著這些被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帶大的孩子,如今長大成人即將自力更生。
但誰料到他們竟然一去不復返, 更有甚者還倒轉頭,向張菲索要生活費,這些都狠狠地寒了張菲的心。
但當他人向她問起,是否對自己收養這些孩子的行為感到後悔時。她卻毅然決然地表示, 自己從來不感到後悔。
孩子們離開自己是他們的選擇,這是自己不能強求也無權幹預的,即使他們不認自己這個母親, 她也會默默地為他們祝福的。
如今她的身邊還有9名孩子和她一同生活,張菲已經很少去拾荒了。依靠著社會的補貼,一家10口人的生活還是可以維繫的。
張菲雖然先後收養了30多名孩子,但卻沒有一個是自己親生的。甚至在這麼多年裡,張菲都沒有過伴侶。
曾經在年輕時,也有男性對張菲發起過追求,但都在知道了她的家裡的棄嬰的情況之後退避三舍。 也有男性向她提出,讓她離開這些收養的孩子,就可以和她一起生活。
誠然,那樣張菲的生活條件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 但張菲還是斷然拒絕了他。她不會拋下自己的孩子不管的。
張菲的故事暫時就到此結束了,這其中有心酸,有心寒,有溫情,有感動。但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張菲作為一個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蹟和身上熠熠生輝的閃光點。
希望張菲的故事可以感化更多的人,讓這樣的溫情更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