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抱團養老20年!老了和子女生活不便 50多位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安享晚年:比家裡自在

抱團養老20年!老了和子女生活不便 50多位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安享晚年:比家裡自在
2022/07/20
2022/07/20

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逃脫。

然而韶華易逝,年輕時可以肆意張揚,年邁時又將何去何從?

相信不止一個人幻想過,等自己以後年紀大了,叫上三、五個老友一起散步、喝茶、聽曲兒。那時孩子也都大了,自己也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就這樣在平靜中消磨時間,享受人生中最後的安逸。

聽起來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它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在1997年,就真的有人這麼做了,拉著好友一塊「抱團養老」。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人集資買下了一棟二層小樓,並紛紛搬進去「抱團養老」,相互照應共同生活,還表示比住在家裡自在些。

然而「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在之後的這二十年間里,這些老人卻相繼離開了這裡。

到2017年3月2日時,最後一位留在這裡的9九旬老人,依依不捨地搬離了這裡,轉去有專人照料的養老院。

至此,這棟初心「抱團養老」的小樓關上了大門。

葛隆村132號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人去樓空之後,那棟承載了回憶的小樓又結果如何呢?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上個世紀。

眾籌來的小樓

雖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但是真的等到老了,就會發現和子女一起生活多有不便。

最明顯的就是吃飯的口味不同。人老了口味往往會發生改變,和年輕人會吃不到一起去,而且牙口不好,也是一個影響幸福感的大問題。

在上個世紀末的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由于個人愛好,她喜歡吃清淡的素菜,但是她兒子卻正好相反,兩人常常是吃不到一塊去。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時間長了難免會有些拘束。

而且她兒子家的空間也不是很大,為了讓母親能得到良好的睡眠,浦逸敏的兒子通常會把床騰出來,自己一人睡在沙發上。

每到這個時候,浦逸敏就十分心疼。

但對此,浦逸敏的兒子沒有任何怨言,反而經常安慰母親。

只不過長時間睡沙發,確實讓他的精神比之前萎靡。

作為一個母親,浦逸敏想要改變這一切,她時不時地想:「如果有其它的房子就好了,這樣她就可以搬出去了。」

想法簡單,但實現起來又談何容易呢。如果要出去住,兒子肯定不放心,最好找個近一點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要住得近的話,上海市區的房子又比較貴,她也拿不出足夠的資金。

一時之間,事情又回到了原點。

但浦逸敏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應該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抱著這樣的想法,在生活中,浦逸敏總是忍不住去關注一些關于住房的信息。

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997年的一天,浦逸敏突然看到了一則房屋出售的通知。

上海嘉定外岡葛隆村132號有一棟二層小樓,它的前身是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因為一些原因,他們決定搬遷,這棟小樓就空了出來。

因為房子在鄉下,又比較破舊,所以這棟200平方公尺的二層小樓只售價5萬元。

這個消息讓浦逸敏看到了希望,或許困擾她多時的問題就要被解開了。

浦逸敏想買下這棟小樓,拿來給自己養老用。

葛隆村132號

因為小樓上的房間比較多,一個人住顯得冷冷清清,還很浪費,于是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夥伴們。 她想,如果能拉著好友一塊來住,不僅不怕孤單,反而會比跟子女在一起更加自在。

大家互相之間有個照應,子女也會比較放心。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抱團養老」。

想通之後,浦逸敏十分開心,連忙去跟自己的老朋友們聯絡。正巧,她的好友們也因為各種原因,想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有很多人贊成溥逸敏的建議。

住戶的問題解決了,房子的價格也相對不算昂貴,因為是大夥一塊住,所以她們決定眾籌來購買這棟「夢中情樓」。

10元,50元,100元,有的人甚至募捐了3000元。 除了真正要住房子的,還有很多不住房子的老人,也貢獻了一份力量幫老朋友圓夢。

而資金到位之後,她們成功買下了那棟房子,正式開始了「抱團養老」的生活。

柴米油鹽中的生活

雖然這些老人已經年邁,但這棟小樓到手後,她們個個都是十分激動、充滿活力。

大家一塊商量著精心修繕了那棟小樓。

他們把水泥地換成了木地板,廚房和房間也按照大家的設想一點點休整。在經歷了看似漫長的等待過後,他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樂園。

商討之後,他們決定給小樓起名為:慈舟養老院。

因為床位沒有達到普通養老院的數量標準,所以外面掛著的牌子上寫著「慈舟養老院籌建辦」的字樣。

而裝修好之後,就有老人迫不及待地住了進去。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所以驟然住在一起,大家避免不了一些摩擦。

對此,為了更長遠的未來,浦逸敏給養老院制訂了一些規則。

首先就是金錢問題,既然準備長時間住在一起,那就不要太計較金錢。

剛開始,他們每人每個月都會上交100元錢,作為養老院的開支。因為浦逸敏厲行節儉,在她的影響下,很多老人也習慣了清貧節儉的生活。

他們用電用水都極為節省,甚至還讓人在附近鑿了口井,還自己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社會也會給他們捐助一些生活用品,長時間下來,他們省下了不少錢。而那些省下來的錢,最後都被他們捐了出去,用于重建災區或者幫助患病的大學生治療等。

除了金錢,他們對休息時間也有安排,比如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吃早飯、散步、一起收拾家務。

至于生活物資,也是老人們輪流去買或者子女來送。

雖然離開了子女,老人們卻十分開心。在這裡,他們不再拘束,感覺一身輕鬆。

畢竟年紀大了,免疫力下降了,難免容易生病。如果有人得了小病暫時起不來了,浦逸敏會給他開藥,其他的老人則會幫忙做飯,端洗臉水,洗衣服。在生活中你幫我,我幫你,倒也十分和諧。

除了在小樓中悠閑度日,他們還每隔一段時間就到附近旅遊。

曾在「慈舟養老院」生活過的老人及其子女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老人找到了一種精神寄託。

浦逸敏就是一個例子,她原本是一名中醫,後來居住在鄉下後繼續發光發熱。每隔不久,她就會為村民義診,免費量體溫、血壓、拔火罐,分析病情。

到後來,她還被村民稱為「活菩薩」。

本來村民們對這群陌生的老人有些排斥,怕他們影響村子裡正常的生活。但是相處下來,他們發現自己多慮了。因為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中有醫生、會計、工人等,都吃過國家飯。在生活中,他們不僅從不惹是生非,反而經常熱心幫助村民。

在這種情況下,村民們也逐漸接受了他們。

由于老人做飯要用鐵鍋土灶,所以很多時候村民會送來一些柴火或者農作物的秸稈。在安裝窗簾時,還有人自費幫他們裝修。

不只是大人,連小孩子也很喜歡這群慈祥的老人,他們常常在放學後,父母未下班回家時相伴跑到養老院。于是,養老院又多了一重託兒所的身份。

但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他們都樂在其中。

在社會的幫助下,慈舟養老院的設施也逐漸完善,一點不輸于其他的養老院。後來,慈舟養老院又陸陸續續地迎來了不少老人。

養老院裡老人的合影

但是,時間長了,一系列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抱團養老」的小樓關上了大門

但沒有任何事是十全十美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老人之家就有各種矛盾,其中關于金錢問題,就不只有一次糾紛。

因為和村民之間關係融洽,所以有一位名叫劉彩珍的村民自願幫他們燒飯。但如果每次油倒多了一點,浦逸敏就會表示這樣太浪費了,要求下次少倒一點。

這種事情出現的次數多了,劉彩珍就覺得十分尷尬。

劉彩珍

而且因為有的老人退休金比較高,他們不想過十分清貧的生活。當他們提出想要改善生活條件時,卻被浦逸敏拒絕了,她認為大家可以把錢省下來,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無奈之下,有些老人受不了這樣的生活,只能搬了出去。

對此,浦逸敏表示:如果他們來,她十分歡迎;如果想要離開,她也會真誠相送。

除了資金,還有老人們無可避免的疾病問題。剛開始的時候,老人們都還不算特別年邁,可以自己照顧自己。這也跟養老院的一條守則有關,入住者一定要身體健康。因為畢竟是鄉下,真生了大病往往會耽誤救治時間。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原本健康的老人身體也逐漸變差。他們有人開始看不清路,有人則時常胸悶氣短,這期間,許多老人因為身體原因被子女接離養老院。

2004年的時候,浦逸敏的老伴去世了。

眼看著老朋友一個接一個離開,浦逸敏的心裡也十分難受。

浦逸敏

當時也有老人不願意離開,有一位名叫徐鳳英的老人就堅決要留在養老院裡,陪著自己的老朋友。

然而,人老了做事都會感到有心無力。在一次接到母親摔倒的電話後,徐鳳英的子女說什麼也不同意老人回來了。

之前他們迫于無奈,只能同意母親的請求。但是再這樣下去,情況只會更加嚴重,長時間下來,一看到養老院打來的電話,他們就忍不住心驚肉跳。

其他老人也十分擔心徐鳳英的身體,為了她的健康考慮,他們也支持徐鳳英去條件更好的養老院休養。

到最後,就只剩下浦逸敏一個人住在葛隆村132號。

從葛隆村132號搬走後在養老院裡生活的浦逸敏

雖然後來她的兒子兒媳專門到養老院照顧她一段時間,但是他們兩人一個得了高血壓,身體常年不好,另一個患有冠心病,心臟有多根鋼釘。

深思熟慮後,他門還是將浦逸敏送到了專門的養老院休養。

儘管精神已經大不如前,但浦逸敏仍然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看望的人總是一臉微笑,十分慈祥。

在浦逸敏離開之後,葛隆村132號那棟小樓徹底沒有人居住了。

為此,浦逸敏就一直在思考養老院的處置問題。

她認為,房子不住的話,只會越來越破。

他們雖然不能住了,但是別人可以。財產本來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還不如捐了出去,幫助更多的老人。

這樣想著她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其他老人。老人們在琢磨之後,覺得這樣確實是一個好辦法,十分贊同浦逸敏的建議。 雖然當時小樓的市場價值已經將近500萬了,但是他們卻沒有人感到心疼。

于是,2020年,他們正式將這棟承載了他們無數回憶的小樓捐贈了出去。

對于他們的捐贈行為,村委會十分感激,並且專門舉行了捐贈儀式。

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黨委書記李雪表示,他們將按照浦逸敏的願望,繼續辦養老院。接下來將進行整修工作,估計第二年上半年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黨委書記李雪

「慈舟養老院」,本來就有慈舟共濟的含義。在它出現之前,許多老人只能呆在各自家中,極少有時間安能聚在一起。而且有的子女忙于工作,無暇與老人相處。

是這棟小樓,讓他們相聚,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老年生活。

雖然在相處中,老人之間有一定的摩擦,但是日後想來,其實那也是一種珍貴的回憶。

據預測,在2050年,我們人口老齡化比例將可能增加到40%。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雖然,現在看來慈舟養老院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但是沒有任何事一開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在一次次嘗試中,才能給出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

這些老人的經歷,給了國家和人民一個研究的方向。目前許多地方也越來越注重養老問題,雖然困難重重,但他們從未放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老人們能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