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們家可真有錢啊,在老人衣服里藏了這麼多現金送來火化,我工作了這麼多年,還從沒見過這麼氣派的人家!」
面對殯儀館工作人員刻薄尖酸的諷刺,陶家的兩個兄弟大眼瞪小眼,卻說不出一句話。
從未聽說過有人在壽衣里夾藏現金的怪事兒,難道,這是當地種習俗?可是,看著兩兄弟的神色,似乎對此事全然不知,很是蹊蹺。
那麼,這位老人的睡衣里究竟是從哪兒來得這麼多錢,又是為什麼,要帶著全部存款迎接死亡呢?
老無所依,拾荒為生
原來,這位在破破爛爛的出租屋中獨自死去的老人姓陶,熟人都叫他陶老漢。
這陶老漢雖然姓陶,卻與家財萬貫的陶朱公截然相反,家里一窮二白不說,妻子還早早撒手人寰, 他只得起早貪黑地務農,辛辛苦苦了十幾年,好不容易把兩個兒子養大,準備享享清福時,卻發現,自己養大的,竟是兩個白眼狼!
按理說,這陶老漢勤懇本分, 妻子去世后也沒有再娶,一心為了孩子著想,用自己的肩膀給孩子們撐起了一個遮風避雨的家,算是個負責的父親。
等到孩子們一長大,陶老漢就把家里的田地整合了一下,平均分給了兩個兒子,讓他們依靠自己的雙手,從土地里刨出一份生計來。
至于自己,他想著,兒子們年輕,忙著種田,顧不上自己,自己該去找點別的生計,不能拖累他們。
于是,陶老漢獨自上縣城,琢磨了一下,打算拾荒為生。雖然聽起來不太體面,但實際上,縣城里的廢品很多,什麼塑料瓶子、廢舊鐵絲、紙箱之類的東西隨處可見,搜羅起來一并賣了,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陶老漢生活簡樸,不在乎吃穿,能滿足基本的溫飽就覺得很高興, 因此,十幾年來,他在縣城里拾荒,也存了不少錢,算是小有積蓄。
盡管有了錢,陶老漢卻還是沒過上一個舒服的晚年。剛開始,他常在過年時回家,想在這個喜慶熱鬧的日子里和家人團聚。
但沒想到,兩個兒子陸續娶妻生子之后,忙于經營自己的小家庭,早已把這個年邁的父親拋之腦后, 平日里不想著給父親送錢送禮,就連節日也想不起父親這個人來,甚至不歡迎他回家過年。
陶老漢很是寒心,古時候大禹治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 而自己卻是想進家門都進不去,即使進去了,里頭的人也早已不把自己當作家人了。
「我們正忙著,現在不方便接待妳,妳晚點再來吧。」當陶老漢敲開兒子的家門,得到的,便是這樣的敷衍。
這兩個曾被他視若珍寶的兒子,竟連一頓熱飯都不愿意留自己吃,想想自己多年來為他們付出的辛勞,為他們做的打算,現在想起來,都顯得無比荒唐可笑。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那兒女又如何愛父母呢?孩子們長大后,是否也愿意為贍養父母作出長遠的規劃和付出?
陶老漢清楚,自己的兩個寶貝兒子,都不愿意承擔贍養父親的責任。人老了,果然是不中用了,走到哪兒都不受歡迎。
陶老漢想到這里,黯然神傷,獨自在樹根下坐了一會兒, 便邁著晃晃悠悠的步伐,又回到了縣城里,繼續與垃圾為伴。
就這樣,一連多年,陶老漢都是以拾荒為生,自個兒照顧自個兒,兩個年富力強的兒子一次也沒來看過他。他也只能盡量開解自己,不要多想,就當做從沒有過這兩個兒子,日子總還是要過下去的。
近在咫尺,卻無法團圓
但人年紀大了,病痛交加之時,總是非常渴望家人的陪伴和關心,陶老漢也不例外。很多年后的春節,他覺得身體不舒服,怕自己熬不過這個冬天,便想最后回家看看,和家人吃個團圓飯, 如果這真是自己生命里的最后一個春節,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然而,當他依次敲開了大兒子和二兒子的門時,他得到的,仍舊是冷漠地拒絕,同樣的閉門羹,他不知已經吃了多少次了,但這一次,他格外傷心。
二兒子還算良心未泯,雖然嫌棄這個臟兮兮的老父親,但還是把他送到了一間廉租房里,讓他好歹能在屋檐下過個年。 至于老人家有沒有年夜飯吃,有沒有親人陪伴,就不是他愿意考慮的了。
于是,除夕那天晚上,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地吃著殺豬飯,看著春晚,小孩子們在村口放著爆竹,一切都喜氣洋洋的,除了陶老漢所住的這個破屋。
此時,他還穿著磨破了的舊衣裳,滿面風霜,屋內冷鍋冷灶的,竟然連一口熱飯都沒有。他麻木地攥著來時在路上買的水果,心里盡是一片冰冷。 他從沒料到,自己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時,會是如此凄涼的境況。
他閉上眼,聽著附近燃放煙花爆竹的聲音,卻感受不到半分溫暖喜慶。他想起很多年前,妻子為自己生下兩個兒子時,自己是多麼喜出望外,但事到如今,那種激動欣喜,都顯得不真實。
仔細想想多年來的辛苦,好像全都沒有了意義,到頭來,還是老無所依。陶老漢想不通究竟是為什麼,自己會落得這樣一個結局。
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時候,陶老漢永遠地闔上了眼睛。大概也不會有人知道,老人彌留之際,心境有多凄涼。
孤獨離世,草草火化
陶老漢的兩個兒子得知父親走了之后,似乎并沒有一絲悲傷,只是覺得料理后事有些麻煩。
他們不想花費心思和錢財舉辦葬禮,連簡易的送葬儀式都省略了,直接用被子一裹,將陶老漢的尸體草草送到了殯儀館,選了最簡單的一種殯葬方案,一天都不想多等,很快將尸體進行了火化。
過了幾個小時,他們去領取父親的骨灰時,便被工作人員陰陽怪氣地嘲諷了一番,他們都愣在了原地。
其實,村民們都或多或少地知道陶家的情況,常常議論陶家兄弟的不孝,因此這個工作人員說話也不太客氣。
陶家兄弟回過神來后,爭先恐后地跑回了父親的小屋里,翻箱倒柜地找遍了整間屋子,屋子不大, 他們很快就找到了父親的存折,存折上明明白白地寫明了存款——92萬!
他們大喜過望,沒想到跑到銀行一查,才發現父親生前把存款全取了出來,才驚覺父親竟然是帶著全部財產走的!
92
也許,陶老漢當時把錢取出來,是想回家過年時分給兒子,大家一起好好兒地過個年, 但沒想到,兩兄弟的冷漠讓他灰了心,就沒提錢的事兒。
或許,陶老漢也預料到了自己過世之后的待遇, 猜想兩兄弟不會愿意給自己擦身、換衣,便把錢都放進了壽衣里,決然地帶到地下去了。
如果那兩個兒子有一點點孝心,親自給老父親收拾后事,說不定就能發現這筆「巨款」,也不至于最后連腸子都悔青了。
然而,后悔又有什麼用呢?父親已經在孤獨中離世了,與其后悔自己沒有認真清點父親的遺物,不如好好反省一下,為什麼早年沒能孝順父親,讓父親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