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卻當5子爸!父親被關母親出走,13歲農村男孩帶著5兄妹撐起了一個家,為生計帶娃種田,怕飯菜不夠「從不一起吃飯」

古月 2022/03/23 檢舉 我要評論

不認識自己父母的孩子畢竟是少數,但是相類似的群體卻並不在少數,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所謂留守兒童,就是父母和監護人到外地務工, 連續三個月以上托留或是寄養在老人或親戚家的孩子。

出現留守兒童的現象,肯定不是父母的主觀意願,畢竟沒有人願意與自己的孩子兩地分居, 看不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經歷他們的進步,怎麼看都算得上是人生的一大遺憾。特別是在這些孩子的教育上,往往顧此失彼,不能「兩相全」。

人們都說,孩子是上天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想必,擁有這樣的「禮物」的父母都會非常開心。然而,若 是一個正常的4歲孩子,卻連他自己的父母親都不認識,想必是一件讓任何人都開心不起來的事情。我的鄰居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

說到13歲的孩子,在我們的想像中,應該正是背著書包上學的年齡。在家裡有大人圍著轉,生活起居完全不用費心。

然而有一位13歲的男孩,卻和別人過得不一樣。他早早地成為5個孩子的「父親」,不僅要照顧5個孩子的日常起居,還得管他們上學和寫作業。

原來,這個男孩兒是家裡的長子,他的父親因為犯了錯誤被判刑了,只留下他的母親和6個孩子。為了讓這一大家子生存,母親只好外出打工,拚命掙錢,養活孩子。

身為6個孩子中的老大,在媽媽走了以後,他只好一人承擔起照顧整個家的責任,成了這個家的「父親」一角。

6個孩子之中,最小的弟弟才3歲,所以為了照顧弟弟妹妹,男孩兒只得輟學,每天5點就起床為弟弟妹妹做早餐,一直等到弟弟妹妹都上學了,才帶上最小的弟弟去田裡幹活。

我們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事實也確實如此。男孩兒的弟弟妹妹也都十分懂事,知道體諒哥哥的不容易,放學後也會搶著做家務,想為哥哥分擔。

這時候,哥哥也會催促弟弟妹妹們快去寫作業,讓他們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行了。

雖然哥哥一直都有盡心儘力,但是幾個孩子的生活還是十分艱難。飯菜也並不是很好,而且哥哥總是擔心弟弟妹妹們不夠吃,一到吃飯就找藉口離開。而弟弟妹妹們也知道哥哥的良苦用心,都會給哥哥留下不少飯菜。

其實像這樣的留守兒童還有不少,小小年紀就要承擔起如此重的責任,也是十分不容易。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雖然懂事很早,但是這並非是好事,對於他們來說,更需要的是父愛和母愛,這是無人能替代的。

1. 利用好現有的通訊設備,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手機為代表的通訊技術發展迅猛,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被大大地弱化了。 父母與孩子兩地相隔,可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加強溝通,隨時關注孩子的情況,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進行化解和疏導,做到「人在千裡外,心與心相連」,從而避免出現孩子連自己父母都不認識的尷尬現象。

2. 定期與老師瞭解孩子情況,加強與學校的溝通。

因為生活,父母背井離鄉、孩子缺乏管教,「留守兒童」應如何教育?

作為父母,一定不能以工作忙、離家遠為理由,只過問孩子的分數和排名,而放鬆了對孩子日常學習、生活的關心,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捨本逐末,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父母不論身在何處,一定要定期與老師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多掌握一些生活瑣事、脾氣性格、交友結伴等方面的情況,做到小中見大、窺一斑而知全豹。

3. 創新關心關愛孩子手段,加強與其他相同處境父母的溝通。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積極團結起來,想辦法把相同處境的父母組織在一起,輪流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等親子活動, 儘量在減少對自己工作耽擱的基礎上,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同時,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們結伴學習,相互監督和影響,防止出現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問題,有效減輕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關愛而產生的各種問題。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