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跪孚乚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古來今往,世人皆被形式不同的親情所感動,唐有詩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至今仍是提醒世人報答父母恩情的千古佳句。
兒女在外,父母總是少不了惦念,一封封家書,一聲聲叮囑,滿是關心與愛意,為人父母者,生怕兒女受難,這種牽連的親情,大概是世間最真摯,也是最動人的情感了。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配得上「父母」二字,育而不養者,當遭世人指責。被親生父母扔下,卻遇到視她如珍寶的養父母。
1987年,一對夫妻,因妻子身體不好,丈夫帶著她到醫院去看病,要準備回家的時候,肖崇陽聽到不遠處傳來了一聲嬰兒的啼哭聲,但他目之所及卻沒有半個人影。正當肖崇陽疑惑大起時,妻子齊春蘭卻拉了拉他的胳膊說:「你看,那個回收桶邊是不是有個孩子。」
肖崇陽順著妻子的指尖走近一看,一個繈褓中的嬰兒正橫在回收桶邊的草坪裡。
不用說,這個孩子肯定是被親生父母放在這的可憐兒。肖崇陽夫婦的心當即就被孩子的啜泣聲軟化,眼見孩子已經被凍得瑟瑟發抖,他們連忙抱起孩子去了醫院。醫生說如果再晚來一步,那麼結果無法想象。
肖崇陽是孝南區車站街人,是一名退伍老兵,退伍後在孝感的棉紡區工作,而他的妻子無法生育,晶晶的出現,給夫妻倆帶來了很多的快樂。
很快他們就給孩子上好了戶口,並給她起名叫肖晶晶。或許是小時候孩子的身體造成了影響,肖晶晶從小到大身體都不怎麼好,三天兩頭感冒發燒,這讓原本經濟就不是很寬裕的肖崇陽一家不得不把褲腰帶勒得更緊一些。
但是生活無論有多困難,肖崇陽夫婦從來沒有半分虧欠過肖晶晶。在肖晶晶成長的路上,他們夫妻已經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給了孩子最好的東西。為了能夠讓孩子多吃點肉,肖崇陽還經常下班以後又出門做零工補貼家用。
養父母的付出都被肖晶晶看在眼裡,她是個懂事的孩子,她知道最好的報答方法就是好好讀書。她在學校的成績一向很好,回到家也會主動幫父母洗衣做飯,盡可能幫父母分憂。這一家人雖然日子過得貧苦,但每個人的心裡都充滿了陽光。
2001年,一直病弱的養母病重,最牽掛的還是養女晶晶,為了不留遺憾,特地在彌留之際說清了晶晶的身世。還不忘叮囑肖崇陽:「一定要把晶晶培養成才!」
養母的去世,對于這個清貧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有了妻子的臨終囑託,肖崇陽也更加堅定了要把晶晶培養成才。
親生父母表示,當年是生意失敗走投無路,如今他們早已東山再起,聽說了肖晶晶的事情,才帶著五十萬作為當年的補償。肖晶晶卻拒絕了,她表示多年前親生父母和自己就已經是形同路人了,這個肖姓是肖崇陽給的,她永遠不會忘記。
一方面是貧困卻養育了自己24年的養父母,另一邊是因故不要自己卻又帶著50萬上門的親生父母,在面對這樣的抉擇難題時卻一點都不猶豫,她記得是誰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如果不是肖崇陽帶自己回家,自己大概早在那個冬天離開了。
但當收到夢想已經的通知書時,同時卻得到父親肖崇陽得病的消息。晶晶再一次果斷做了決定,為了生病的父親留下來,放下自己的求學夢。為了照顧養父,她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
為了讓父親有更好的治療條件,將他從老家接到上海,晶晶的丈夫也幫著一起照料。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很幸福。
我們都知道,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是註定的一件事,晶晶與養父母肖崇陽和祁春蘭雖然不是親生的親人,可是他們三人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個真正的家,對于晶晶來說,他們也才是養育、愛護她的親人。